《中国街舞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原文正式发布!

发布日期:2023年5月12日

《中国街舞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受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委托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CHUC全国街舞联盟

共同完成

 

卜希霆 夏锐

 

目录

摘要

一、时代背景:中国街舞产业走进“黄金时代”

1.历史演进:六十年街舞嬗变与文化跃升

2.社会认同:街舞中国化与新型社会阶层

3.国际契机:街舞入奥与国际传播

4.与城共舞:跨界融合与城市更新

二、融合发展:中国街舞产业勇于“顶天立地”

1.举旗定向:行业规范,方向引领

2.协同共益:携手众创,融合破圈

3.时代芳华:顶流传播,潮流驱动

4.开放创新:国际视野,中国创造

三、机遇挑战:中国街舞产业因应“危中之机”

1.适应新时代:营造街舞产业新型生态

2.网聚新业态:聚合街舞产业众创力量

3.面向新世代:涵育街舞产业新型消费

4.应对新常态:铸就街舞产业韧性生长

四、趋势研判:中国街舞产业加速“同频共振”

1.虚实共生:街舞产业聚合双线生态

2.双向赋能:街舞产业协同公共服务

3.地方营造:街舞产业重塑文化地理

4.中国表达:街舞产业助力国家传播

五、路径建议:中国街舞产业且需“行稳致远”

1.战略引领:加强中国街舞产业顶层设计

2.创新驱动:构建中国街舞产业价值谱系

(1)街舞产业文化价值

(2)街舞产业经济价值

(3)街舞产业空间价值

(4)街舞产业社会价值

(5)街舞产业教育价值

(6)街舞产业美学价值

(7)街舞产业精神价值

3.系统建构:布局中国街舞产业生态矩阵

(1)街舞产业生态矩阵打造

(2)街舞产业业态跨界融合

(3)街舞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4.话语体系:实现中国街舞产业国际传播

 

 

摘  要

本报告基于对当前中国街舞产业的发展外在环境和内在模式的研判,提出中国街舞产业进入“黄金时代”的基本论断。街舞文化自80年代跨洋进入中国以来,不断在与中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进行着文化整合,并逐渐跃升成为中国新时代极受青年喜闻乐见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历经六十年,街舞从少数人的艺术表达逐渐走向舞台中央,成为大众文化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街舞中国化是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尤其是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中国街舞行业不断理念创新。街舞产业作为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得益于国家文化政策的引领以及街舞行业融合发展,街舞逐渐从野蛮生长的地下舞蹈成长为有组织、有系统的新兴艺术形式。

本报告从历史演进、社会认同、国际契机和与城共舞四个维度,剖析中国街舞产业走进“黄金时代”的时代背景,简要回顾了十八大以来,中国街舞行业不断加强行业规范,注重方向引领,融合破圈、携手众创,通过顶流传播,潮流驱动打造街舞时代盛典,通过开放创新,树立国际视野,讲好创新、融合、发展的中国街舞故事。同时,面对新时代、新业态、新世代、新常态等时代机遇与挑战,中国街舞如何因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通过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街舞筑牢文化自信。结合虚实共生、双向赋能、地方营造、中国表达的街舞产业新的发展趋势与环境,提出加强中国街舞产业顶层设计、构建中国街舞产业价值谱系、布局中国街舞产业生态矩阵、实现中国街舞产业国际传播的中国街舞未来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时代背景:中国街舞产业走进“黄金时代”

上个世纪60年代,街舞在大洋彼岸腾空出世,上个世纪80年代,街舞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业已成为活跃于街头巷尾,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型舞蹈艺术形式。街舞艺术经由从业者、爱好者与传播者的共同推动,逐渐演变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社交语言。十九大以来,中国街舞产业发展与中国文化产业建设“同呼吸、共命运”,坚定不移落实文化强国建设与文化自信提升的使命任务。今天,中国街舞产业逐渐破茧成蝶,迈入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化与世界化同步、产业化与融合化并进的全新纪元,走进“黄金时代”。

 

1.历史演进:六十年街舞嬗变与文化跃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更是为建设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街舞产业作为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得益于国家文化政策的引领以及街舞行业的融合发展,街舞逐渐从野蛮生长的地下舞蹈成长为有组织、有系统的新兴艺术形式。

上个世纪60年代末,街舞出现于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上个世纪70年代,街舞被纳入嘻哈文化(Hip-Hop Culture)的一部分,与涂鸦(Graffiti或Writing)、打碟(DJ)、说唱(MC)这些同时代产生的地下文化并称为嘻哈四大元素,嘻哈文化从单纯的音乐形态逐渐涉及到生活方式和精神消费,进而成为美国潮流青年的一种选择。上个世纪80年代,与嘻哈音乐强劲组合的霹雳舞(Breaking)从街头走向表演艺术舞台,经由美国特殊文化滋养,逐渐风靡全球。从欧美,再到日韩,街舞融入在地民族特色,实现本土化创新,从而形成西方与东方鼎立共创的世界街舞文化新格局。街舞文化自80年代跨洋进入中国以来,不断在与中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进行文化整合,并逐渐跃升成为新时代中国极受青年喜闻乐见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历经六十年,街舞从少数人的艺术表达逐渐走向舞台中央,成为大众文化与美好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CHUC(全国街舞联盟)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省级街舞联盟32个,连结街舞从业者近300万人,街舞培训机构近万家。全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次选择学习街舞,超过20万人次参加各类街舞考级。随着互联网、5G、AR、VR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街舞文化实现了线下与云端的融合化发展,文化空间得以进一步拓展,双线(线上线下)空间沉浸正在成为Z世代街舞青年的文化新常态。

 

2.社会认同:街舞中国化与新型社会阶层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国对待其他民族文化,始终坚持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态度,舶来的街舞文化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开启了中国化的发展之路。2013年,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街舞”正式进入中国文艺发展的主流平台。北京体育大学等陆续开设街舞学科专业,北京舞蹈学院成立中国街舞文化研究中心,奠定了街舞学科化建设的基础,标志着街舞登堂入室,开启高端艺术创作、教育培训、演艺事业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之路。在中国化进程中,街舞作为青年亚文化代表,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从“水火不容”走向融合互动,从“对峙”走向“对话”,并充分利用自身的桥梁作用,助力社会中心与边缘文化同频共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街舞精神得到全新的符号建构,从以反叛、抵抗等破坏性指向为内核的价值观念转变为“和平、尊重、热爱、自由、挑战”等极具中国内蕴的精神体现,实现了街舞精神中国化的深度转换。随着街舞产业内部的自我建设以及与外部的协同发展,街舞人从自我认同走向社会认同,并积极培育新的社会阶层人才队伍,致力于通过青年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引导青年进行文化创新与艺术创造。

 

3.国际契机:街舞入奥与国际传播

2020年12月7日,国际奥委会宣布霹雳舞(breaking)与滑板、冲浪、攀岩一起正式成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新增体育项目。同年,亚奥理事会第39届全体代表大会明确,杭州亚运会新增霹雳舞项目。自此,街舞在艺术身份之外,拥有了一张无国界的体育名片。进入奥运会、青奥会、亚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后,街舞运动开始得到主流平台的普遍关注,实现从民间传播到主流话语地位的嬗变。霹雳舞运动国际化、全球化格局的形成,以点带面,促动世界范围内大众对包括锁舞(locking)、机械舞(popping)、嘻哈舞(hip-hop)等在内的街舞舞蹈种类的认知度不断加深;同时这一契机极大促进街舞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产业化进程,街舞行业进一步完备产业链条,并进一步拓展街舞行业凝聚形成更加深层次的文化价值、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街舞的奥运之路才刚刚起步,必然伴随着机遇与挑战,但是奥运会的认可也为霹雳舞乃至整个街舞产业带来了快速发展的强大契机与动力源泉,为街舞文化在国际间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舞台。除此之外,中国街舞也在通过世界级比赛、影视综艺等多元渠道打造中国街舞文化新景观,进一步推动中国街舞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中国的街舞艺术、街舞精神与街舞价值。

 

4.与城共舞:跨界融合与城市更新

“互联网+”催生了“文化+”的产业新业态,衍生、跨界、融合等亦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常态。街舞产业深耕“文化+”理念,充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充分挖掘自身的潮流、时尚、年轻元素的同时积极探索街舞“国风”“国潮”时尚化路径,正在尝试通过与“影游”“潮玩”“服饰”等年轻态的共生共融,积极建构“街舞+”文化产业的新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街舞文化正在深入城市肌理,成为城市文化中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艺术表达。街舞打破中西方差异的文化壁垒,渗入城市文化空间,以“街舞+演艺” “街舞+街区” “街舞+文旅” “街舞+文创”等形式参与城市文化生态建设。如WDG(中国郑州)国际街舞大赛、重庆DMC“舞动山城”国际街舞大赛等赛事品牌,以及广州《我们的生活》原创街舞梦剧场等街舞演艺已经奏响“与城共舞”的融合序曲,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新兴力量。街舞产业正在通过探索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路径,开辟面向“新时代、新文化、新青年”的新型文化业态,从而加速自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进程。

 

二、融合发展:中国街舞产业勇于“顶天立地”

 

1.举旗定向:行业规范,方向引领

2013年9月,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CHUC)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街舞同芭蕾、民族舞和现代舞等舞蹈艺术一样得到国家的认可与重视。自2015年起,在中国舞蹈家协会的指导下,街舞委员会的支持下,全国陆续成立省级街舞联盟32个,全国街舞联盟成员遍布全国596个城市,联盟内拥有培训机构近万家,为300万街舞从业者搭建了交流互助的平台。2014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很多艺术形式是国外兴起的,如说唱表演、街舞等,但只要人民群众喜欢,我们就要用,并赋予其健康向上的内容。”2019年9月,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发布《中国街舞行业工作者个人行为准则》《中国街舞行业行为规范》《全国街舞联盟管理办法》,被誉为“中国街舞行业三大基本原则”。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街舞已从边缘状态逐渐走入主流文化,不断打造出街舞精品艺术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树立街舞崭新形象,推动街舞产业的繁荣发展。2018年10月,中国首部原创交响乐街舞作品《黄河》夺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奖,《黄河》的创作为“中国街舞艺术”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同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文艺晚会《我们的四十年》中,街舞艺术参与其中,高品质地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获得了高度评价。2021年,街舞参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伟大征程》,展现属于中国街舞青年的朝气和风采。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中国街舞将立足时代所赋予当代青年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与时代共舞、向美好前行。

 

2.协同共益:携手众创,融合破圈

街舞的定义正在不断拓宽和延展,从比赛到演艺到培训,与娱乐影视行业的接轨与双向互补,这是街舞文化IP相对成熟的发展道路。除此之外,中国街舞的“本土化”在政策引导和产业的破圈趋势下,发展脉络愈发清晰。

在街舞艺术创作方面,越来越多新颖的创意和灵感不断在作品中呈现。2017年,国内首个纯中文歌曲街舞表演活动《假如这世界上只有中文歌》(后文简称“《中文歌》”)在北京启动巡演,2018年加入脱口秀元素和互动环节,人气倍增。活动发展至今,“《中文歌》”的演出已是座无虚席,并在2021年5月登陆上海大剧院。剧场版的“《中文歌》”以街舞的表演形式演绎剧本故事,街舞艺术家们融合中国和亚洲特色的音乐、街舞和艺术创造,用潮流“语言”讲述中国青年故事,活动获得巨大成功,是国内剧院式街舞演艺的一次积极探索。同时,街舞文化与华语音乐有机结合,大师级舞者通过街舞将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让更多对街舞不太熟悉的人能够欣赏感知。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出品街舞梦剧场《我们的生活》,这是一部由园区潮流文化节的主题名称演化而来的舞台剧,其是将街舞形式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故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的碰撞”等内容创新融合全新演绎打造深谙广州真实烟火气的舞台剧。除此之外,反映街舞主题的国产电影也在逐渐增多,通过影视艺术等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传递街舞精神与文化内涵,让更多“圈外人”认识街舞的独特魅力。

在街舞艺术与商业融合方面,街舞产业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扩展。目前教育培训是国内街舞产业发展的主流业态,随着街舞综艺蓬勃发展,以及街舞成为奥运会项目,街舞教育培训产业还将进一步增长。街舞业者的主要收入除了来自于教育培训外,还能通过作品编创、赛事参与、街舞演艺、广告接拍、直播带货等途径获取。与街舞相关的衍生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在潮流服饰方面,舞者杨文昊的自主服饰品牌“The V Brand”以街舞文化为品牌赋能;李宁、安踏、特步等本土品牌正在打造的“国潮”概念亦与街舞文化相映成趣。而潮玩、手办、动漫等周边产品正在扩大街舞的生态影响力。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指导天津市创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国内首款街舞潮玩手办,运用街舞元素打造潮玩IP,创作出中国特有的街舞文创衍生品,彰显“新时代、新青年、新街舞、新文创”的核心思想,更新中国街舞艺术对新青年的引领方式与途径,扩大街舞的生态影响力。街舞研学、街舞文创园区等“街舞+文旅”项目,正在打造全新的城市沉浸式文娱场景,粤港澳大湾区街舞潮流文化中心是由CHUC广东街舞联盟与海珠万达广场共同打造,以传播和孵化潮流文化及其产业的全国首家体验式潮流文化中心,包括“街舞艺术基地”“滑板体验基地”“涂鸦创作基地”“2020Project艺术空间”以及“Pioneer先锋DJ体验空间”五大板块,助力街舞与各种潮流文化深度融合,同时也尝试与非遗等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3.时代芳华:顶流传播,潮流驱动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中国街舞不再是“模仿借鉴”的舶来品。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传统文化与街舞等流行文化紧紧相拥,既传承了中华文化基因,又体现了当代中国青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在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以下简称“《这街》”)和众多街舞艺者的推动下,涌现了一大批兼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优质街舞作品,推动“国风街舞”概念深入人心、火爆出圈。

青年演员张艺兴是“国风街舞”系统化和践行者的代表,他的《莲》《饕餮》《炎黄子孙》等一系列“国风”融合共创作品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在各大短视频网站掀起了“翻跳”热潮。霹雳舞项目入奥后,张艺兴成为“中国街舞推广大使”,他的作品除了向高校和街舞团体扩散,也在向全民健身领域推广。将他的“国风街舞”作品元素融入中老年广场舞,进入中小学课间操和大学公开课,形成街舞传播的崭新气象。

已热播五季的优质综艺节目“《这街》”也是节目设计之初就将中国文化作为节目的文化内核,鼓励舞者们以“国风街舞”的创意形式触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共鸣,感知新时代跃动的艺术脉搏,全新演绎年轻人激情奋进、爱党爱国之情。

 

4.开放创新:国际视野,中国创造

自2018年开播以来,以“《这街》”为代表的综艺平台正在推动中国街舞大规模、成建制的走向世界舞台。除了国内的街舞领军人物外,还邀请了多国的世界顶级舞者前来一同竞技交流。这档热门综艺凭着明星与高手云集的现场“斗舞”圈粉无数,已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火热播出。“《这街》”立意定位于国际舞者之间的对话,其街舞表演更是彰显了国际性高质量水平,搭配舞美服饰、视觉呈现都与国际水平看齐,在第四季节目里还设置制作了九种语言字幕的版本分发在海外平台上,通过节目推动中国街舞形成世界文化影响力。

文化实力与文化自信,不仅在于文化输出时的势不可挡,更在于文化融合中的包罗万象。“《这街》”节目里,除了中国舞者从我们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让街舞中国化叙事成功“出海”,外籍舞者们也在尽可能地将本国街舞的精神风貌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并取得了全新的效果呈现。街舞拥有“love & peace(爱与和平)”的专属标签,成为一条连接世界的崭新纽带,中西街舞文化交流通过“《这街》”等综艺平台在中国这片潮流艺术热土上完美呈现。

跨越年龄、性别差异,突破民族、文化藩篱,以热爱为依归,以专业为秉持,以融合为导向,街舞正在成为国际青年文化交流新语态,加速中外青年文化互通融合、无界对话。“《这街》”既构建了街舞竞技的行业新景观,助力中国乃至全球街舞的长远发展,也让世界看到中国街舞青年的崭新风采和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

 

三、机遇挑战:中国街舞产业因应“危中之机”

 

1.适应新时代:营造街舞产业新型生态

当前中国街舞产业结构还较为单一,街舞教育领域优势稍显突出,占有较大比重。这得益于当代青年潮流文化的社群交流需要,以及青少年对于参与多样化文化体验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街舞产业供给仍显不足,全业态的街舞产业矩阵尚未形成,街舞产业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尚未激活,较为缺乏适应新时代Z世代消费群体需求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

街舞产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能力尚弱,但其溢出、带动效应极为显著。其所具有的高流量特质可以赋予更多业态新的活力,其引领性、辐射性、融合性不容小觑。街舞产业可以直接带动演艺空间营造、舞台设施设计及制造、舞台剧目、布景、服装、化妆、道具的生产和制作、旅游演艺与休闲、衍生品开发等。街舞产业辐射半径覆盖了制造业、服务业、文化产业、创意和贸易产业,产业空间极为广阔。

街舞产业自身尚未打破传统文化业态藩篱,对于“互联网+”“文化+”“创新+”等战略实践不足,与新技术、新科技的结合的意识薄弱,对于线上演艺、数字文娱、沉浸式体验等数字化新型文化形式的尝试较少,尚未形成新经济情景下的产业业态。由于业态的产业活力不足,街舞产业的融资和投资较为困难,一旦缺乏资金投入、资本便难以流动,产品层次不高、市场投放份额较小、利润回报较少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一定程度上影响街舞产业发展壮大、规模增长。

 

2.网聚新业态:聚合街舞产业众创力量

当前,青少年的艺术素养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而街舞传递的正能量价值观也正在被社会广泛认可。然而,虽然国内现在街舞培训机构数量众多,但是各个机构提供的培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市场集聚度较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和高端需要难以得到满足,产业龙头教育品牌的位置仍然空缺。

随着网综产业快速发展,以垂直题材撬动圈层爆款、以小众文化搅动主流市场正在成为行业关键词。以“《这街》”为代表的街舞节目助推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街舞热”,数据显示2018年仅三个月全国街舞培训平均涨价30%,明星舞者更是身价暴涨500%,成为小众文化借助网综晋级潮流文化的典型案例。

由于起步较晚、业态单一、市场壁垒等原因,街舞产业组织“软小散弱”问题还比较突出,产业标准、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尚不成熟,市场分散且规模有限。这一挑战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演艺产业自身“困境”,难以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发展,难以标准化、规模化与可复制化。而依托互联网而生的网综推动,提高街舞演艺产业的内容创新能力,打造知名IP,孵化街舞产业独角兽企业,打造街舞产业新业态,正在成为中国街舞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发展路径之一。

 

3.面向新世代:涵育街舞产业新型消费

Z世代指1995年后出生的一代人,也被称为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这也意味着Z世代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极大。在中国,Z世代“网络原住民”拥有真正的互联网思维,享受着移动互联网科技带来的多元娱乐和社交,对于文娱产业的追求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作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消费主力军,Z世代应当是街舞产业最为重要的目标群体。如今,在国家政策、综艺节目以及进入奥运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街舞这个小众文化的圈层文化代表在Z世代群体成功破圈,成为大量年轻人热爱并追捧的文化消费内容。

由于Z世代长期浸润于网生文娱内容与样式,口味日益“挑剔”,也更重视文化内容的价值获取,极具精品IP意识。Z世代对于围绕精品IP打造产业链有着天然的认可感和参与性,一旦认准了某个高品质IP,他们愿意为其产业链上的其他产品和服务进行付费。同时,因为Z世代成长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对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充满着天然的责任感与主动性。

基于Z世代消费品味,街舞产业因势利导、全新布局。CHUC天津街舞联盟推出国内首款潮玩手办,手办挖掘街舞元素打造潮玩IP,并巧妙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街舞潮流文化,创意开发了一系列具备“国潮”特质的文创手办产品。

中国街舞产业必须以“内容为王”,深度激活“国风”街舞的文化自觉,以灵感创意为触发点,将审美教育作为文化使命,把民族特色和时尚文化有机结合,让中国青年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风采,表达创想和态度。在模式与路径上,顺应时尚潮流、彰显时代特色、树立国家形象、传播文化自信,用街舞讲好中国故事。

 

4.应对新常态:铸就街舞产业韧性生长

新冠疫情影响下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街舞产业正在聚焦未来数字化趋向,加紧规划更加韧性的街舞创新发展新模式。

“街舞+数字技术”有助于推动街舞产业从要素、产业链到产业生态实现数字化转型。但也存在转型成本高、盈利能力不足、技术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不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健全、街舞产业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面对未来新常态,街舞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理性创新,夯实线下,打造全景式、沉浸式、多元化、融合式的文旅消费新业态,打破“次元壁”下沉落地“圈层文化”;另一方面,借助科技的力量,把握规律,培育一批符合互联网特点规律适合线上观演、消费的原生“云演艺”街舞产品;依靠互联网更紧密地连接用户客群,打造低中高频街舞用户数字消费体系。

另外,我国现行街舞行业缺乏复合型人才。目前社会上的街舞从业者普遍为“舞蹈教师型”人才,人才结构较为单一,而作为一个面向未来Z世代的复合型行业,街舞产业不仅需要懂舞蹈技术的人才,更需要懂得舞蹈文化和管理手段的复合型人才,不断顺应时代语境与融合传播方式,有效引领并促进街舞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趋势研判:中国街舞产业加速“同频共振”

 

1.虚实共生:街舞产业聚合双线生态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经历了由“现实生活”到“虚拟现实”两个世界,到现在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连接、虚实共生”的新阶段。

街舞产业正在经历这种嬗变。具体来说,最初的街舞顾名思义,是线下聚集群体性活动,强调真实时间、空间纬度上的统一,达到线下面对面的共处模式。这一模式在互联网技术的介入下发生改变,直接影响了街舞产业虚拟世界的构建,逐渐形成数字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这其中亦驱动街舞产业从生产模式到消费场景的创新。从生产模式来看,网络改变了以往的线性系统,变为动态的、多线程系统,更是实现了多方连接,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传播广度;社交媒体成为街舞扩展声量、拓宽传播广度的关键手段与渠道。在新浪微博,“这就是街舞”话题阅读量达到623.7亿,讨论量3.2亿,“舞蹈A计划”话题阅读量15.5亿,讨论量174万,“中国街舞盛典”话题阅读量14.7亿,讨论量166.8万,“我是舞者”话题阅读量41亿,讨论量266.9万。

从消费场景来看,互联网催生的新型消费模式正在不断演进,形成一系列诸如直播打赏、知识付费、会员服务、虚拟偶像等数字化服务矩阵;而当下消费渠道也进一步连接生产、消费与再生产,实现精细化、定制化内容制作,搭建了精准供需方式,让受众也可参与到前期生产策划之中;传统消费样态不断焕新,“云演艺”“云赛事”“云展览”等新型文化业态不断“破土而出”。2020年受疫情影响,优酷“《这街》”配合“云综艺”进行“云海选”“云battle”,选手线上报名即可参加海选。街舞产业顺应科技发展态势,业已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虚拟现实和谐共生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街舞产业正在与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实现深度融合。例如,由CHUC北京街舞联盟研发的“ONEDAY智慧教室”项目打造结合5G、全息影像、AR等多种技术于一身的远程舞蹈教学解决方案,通过低成本、轻量级改造现有教学场地,即可将全球最好的师资通过网络栩栩如生的展现在学员面前。“ONEDAY智慧教室”提供了硬件、网络、内容、服务等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同一时间内的空间重组,将线下实际空间与线上虚拟空间巧妙结合。优酷“《这街》”第三季也在街舞虚拟偶像方面展开布局,以中国传统“水、风、火、地”四种元素代表中国传统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将虚拟偶像现介入“《这街》”的世界观,并在节目中让虚拟形象与真人队长进行互动,依靠虚拟偶像诞生番剧内容。而成都第壹街舞教育巧妙结合新科技,推出科技课程,包括有魔镜系统辅助教学、AI智能魔镜课堂、AI智能陪练等,推动街舞产业聚合形成双线协同的崭新生态格局。

 

2.双向赋能:街舞产业协同公共服务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们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衡性、标准性、基本性、便利性等特征与文化产业的商业性、细分化、创意性、精准性相辅相成。作为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文化样态,街舞产业也承载着从单一的产业功能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转变,主动协同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双轮驱动、双向赋能。

2016年至今,“街舞进校园”已经覆盖全国近百个城市、数千所中小学及高校的数十万名学生。“街舞公益教室”活动已覆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800多名志愿教师,共建立街舞公益教室2072个,为超过90万名青少年提供公益街舞教学活动。

“乡村要振兴,教育需先行”,为破解偏远地区留守儿童艺术教育资源匮乏、基础教育相对薄弱、隔代教育对孩子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缺失等系列难题,加快推进优质艺术教育资源向偏远地区倾斜,助力“双减”政策落实,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为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铺路架桥。在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的指导下,各地街舞联盟开展了一系列乡村振兴公益行动。2021年11月21日,“‘陕’耀未来希望少年宫公益项目”正式启动,惠及西安、延安、商洛等三市区县的60所学校的170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进城人员随迁子女。除此之外,还有丽江公益行、湖北武汉“出彩青春”大学生公益课堂、重庆“流动少年宫,街舞进校园”,杭州“亚运进社区”等等公益活动,除了围绕街舞文化本身设计的公益活动项目外,街舞人亦勇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时代召唤,在疫情期间主动参与“志愿者行动”,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街舞产业协同公共服务,为公共服务带来更多新潮、时代前沿的文化体验,也进一步彰显街舞产业的文化担当。

 

3.地方营造:街舞产业重塑文化地理

街舞诞生于城市街区,正是这种空间特质与地方感,为街舞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广袤土壤。当街舞辐射物理空间,其所自带的文化属性也必将与其所在环境的整体文化氛围、社会观念、艺术形态发生融合与碰撞,并最终决定街舞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其经历了物理空间的占据,文化空间的耦合,心理空间的认同后,其所产生的引领作用、溢出效应将优化城市的文化生态环境,提升公民素养,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城市文化更新与乡村文化振兴。

河南郑州近年来为打造“时尚之都”做出了一系列规划部署,时尚的时代性与街舞的潮流性完美融合,成为郑州文化规划部署的重要内容。郑州街舞产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早,现在已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行业顶尖的街舞人才、聚合增长的街舞团队、国际化的赛事设计,逐渐形成完整的街舞生态。郑州街舞在全国处于领军地位,WDG中国(郑州)国际街舞大赛在郑州开花结果、落地生根。同时,郑州较好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其街舞文化空间具备发展富于中原特色的街舞业态。《功夫街舞》《齐天大圣》等作品成为其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元素融合的杰出之作。

粤港澳大湾区街舞潮流文化中心是全国首家体验式潮流文化中心,由CHUC广东街舞联盟与海珠万达广场共同打造的五大空间板块。立足于潮流文化,运用讲座、体验、展览、舞台表演等方式进行公益性传播,并与非遗等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打造“街舞潮流文化节”,形成区域特色街舞潮流IP品牌。

街舞产业与地方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成为地方营造的关键组成,推动城市文化地理的创意营造。

 

4.中国表达:街舞产业助力国家传播

追溯街舞历史,街舞经历了初入中国、融入中国、融合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主题、题材及内容已经形成了一套具备中国特色的文化表达,但它同时保持了街舞艺术的内在神韵。而街舞语言具备国际化交流对话的天然优势,不同国家与民族的街舞可以跨越障碍形成无界交流,业已构建形成跨文化交流与跨域对话机制,街舞产业正在成为国家传播、文明互鉴的重要手段。

“《这街》”作为优酷推出的一档街舞选拔类真人秀节目,已经成为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文化IP,也成为街舞国际传播语态下的重要话语平台。“《这街》”(第三季)入选“2020年度优秀海外传播作品”,其中包含一批带有明显中国文化与中国元素的优秀作品。盖盖的《卷珠帘》在音乐上融合古风、流行、电子,在街舞中融合了古典舞、现代舞,在舞台呈现与服化设计中巧妙运用水墨元素;杨文韬、cici的双人舞《喜》,唢呐响起带出一曲中国爱情悲歌;黄潇、盖盖、王涛的《鸟语花香》中先后融合“丹青”“侠隐”等中国风元素的群舞,体现中国传统美学特质。演员、街舞艺者张艺兴多次表示:“我们内心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民族的东西”。“《这街》”第三季更多是国内舞者的优秀作品呈现,第四季则是借助网综搭建了一个全球舞者交流对话的平台,节目主旨“与子同袍,以舞会友”,节目表现上更是进一步挖掘中国元素的国际化表达,借此平台“让世界看到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注重舞台上舞者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其中不只有中国舞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街舞展现,还有外国友人借街舞之言诉说对东方文化的观察与思考。

街舞产业发展需与时代加速同频共振,街舞产业更是透过自身积极参与国家国际传播语境建设。搭载借势新科技、创建新场景,实现虚实共生、聚合双线的新型街舞生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协同公共服务,实现双向赋能。利用自身空间影响力,介入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重塑城市文化地理。使街舞产业成为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以街舞为媒,实现跨文化的碰撞交流;借街舞表达,让世界发现中国文化之美。

 

五、路径建议:中国街舞产业且需“行稳致远”

 

1.战略引领:加强中国街舞产业顶层设计

作为新兴社会阶层,街舞人日益赢得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而如何规范、扶持与支持街舞文化的跃进与产业的繁荣,则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街舞产业的政策引领,同时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权责、有效协调,且需街舞行业、智库、政府、教育等多方共同努力。这些政策应该包括街舞教育培训的规范化,街舞活动的财政扶持,街舞个人、团队及街舞工作室的资质认定,街舞赛事的规范化,街舞音乐及视频的版权保护、街舞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等诸多层面高端规划、布局谋篇,街舞产业的繁荣发展亟待战略谋划与顶层设计。

街舞代表着潮流、时尚,是青年人表达态度、彰显自我的重要窗口,在实际调查与深度访谈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街舞产业在Z世代中拥有着广阔的市场,街舞中彰显的文化价值——“和平、爱、团结与欢乐”已经成为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从顶层设计方面通过街舞可以进一步增强对青年群体的精神引领。

街舞产业是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街舞本身的性质与体育产业有所交叉,街舞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培训,与教育产业有机关联,街舞产业的这种强融合性亟需国家有关机构有效协调、统合引导。同时,文化治理需要多方协调共治,明确政府站位,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同时,需要积极引导各高等院校对街舞等新型业态做出即时反应,发挥学术智库对街舞产业相关问题与发展方向的学术研究与智力支持,更是引导学界对街舞产业输出思想、前瞻驱动。街舞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需要国家深度布局,加快扶持在街舞业态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例如郑州、重庆、广州等地,树立全国街舞产业文化标杆,推动在地形成街舞优势支柱型产业,彰显地区街舞产业影响力与辐射力,带动区域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2.创新驱动:构建中国街舞产业价值谱系

街舞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亟需创新驱动,构建中国街舞产业价值谱系,发掘街舞的价值并从多维度出发协同发展,最终构建起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助力街舞产业长足发展。

(1)街舞产业文化价值

街舞产业文化价值多元,但以审美文化、竞合文化、潮流文化尤为突出。首先,街舞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可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养成,日益获得社会普遍认可。街舞独具特色的审美教育特质,对青少年性格养成起到正向引导作用;其次,街舞作为一种竞争意识很强的舞蹈艺术,除了竞争外很重要的是它的竞合文化,相互尊重、和而不同才是街舞文化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竞合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发掘街舞产业的“竞合文化”特性,契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第三,随着潮流文化破圈发展,作为国内消费群体主力军的Z世代,对于潮流文化的热爱与消费意愿高涨。当今时代,街舞潮流性已成为其文化主要表征,深入发掘街舞产业的潮流文化,助推街舞产业与其他潮流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更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助推中国街舞文化走向世界。

(2)街舞产业经济价值

随着街舞网综的不断推动,街舞产业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国际上很多发达国家街舞产业链条日益完善,多元经济效益显见。我国街舞产业刚刚起步,具有较大上升空间。街舞产业在与网综、展赛、教育培训、文创衍生、文旅体等方面的综合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新的价值空间。由于街舞产业独具的高流量、文化IP特质,中国街舞产业链条将不断完善与优化。

(3)街舞产业空间价值

街舞空间价值主要体现在场景空间、虚拟空间与国际话语空间三个维度。首先,塑造中国街舞城市场景空间,不断提升街舞在群众文化艺术中的地位,提高群众对街舞的感知能力,深化群众对舞蹈艺术的理解,提升城市“空间”的文化吸引力;其次,引领中国青年虚拟文化空间,互联网高速发展以及疫情常态化,街舞的消费场景也将进一步数字化、网生化。通过线上街舞文化IP的打造,塑造新的虚拟文化沉浸,例如“《这街》” 将街舞引入网综,其赛博朋克风格消费场景的打造已经受到青年人的普遍欢迎;再次,营造中国街舞国际话语空间,当前街舞依旧是欧美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街舞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国际赛事等方式,营造中国街舞的国际话语空间,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4)街舞产业社会价值

街舞作为一种舞蹈艺术,在跳舞过程中伴随着音乐身体律动有助于释放心理焦虑,当代社会普遍存在压力大、年轻人心理焦虑等亚健康问题,而街舞运动可以放松身心、展示自我魅力、塑造完美人格。同时街舞产业所包含的丰富业态,涉及文化娱乐产业的多个方向,深入发掘街舞产业的社会价值能够有效推动社会治理、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5)街舞产业教育价值

街舞本身具有很强的运动性和竞技性,2023年杭州亚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将增设霹雳舞(Breaking)项目,这也使得街舞从单一舞蹈艺术新晋加持体育特质。街舞作为当代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艺术审美;街舞所内涵的“爱与和平、尊重、竞合、永不言弃”等精神理念,也是现在德育教育所追求的正向度精神传达;同时街舞的运动属性有助于锻炼身体协调能力、开发小脑潜力,进一步促进青少年智育发育。

(6)街舞产业美学价值

正如《毛诗》序所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街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身带有极强的艺术属性与美学价值追求,舞者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心灵情感,街舞动作编排协调、流畅、酣畅淋漓,兼具舞蹈的美感与体育的动感。街舞反映时代律动,彰显音乐与肢体动作和谐节奏之美;街舞亦是当代青年情感最为至诚的情感表达,以美的身体语言彰显人文之美;街舞直抒胸臆、反映心境,体现心理感知之美;街舞竞赛彰显街舞艺术竞技之美;街舞对抗,反映“和而不同”的街舞观念,弘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体现街舞内蕴的道德之美。街舞之美,亟待发现与深入研究,街舞产业的美学价值也是街舞对当代青年文化吸引的核心内涵,更是其独特魅力与生命力的体现。

(7)街舞产业精神价值

街舞文化的初心是促进“和平、爱与团结”,并带给舞者活力与欢乐,这些精神价值都与当今时代所倡导的精神文化深度契合、高度统一。深入发掘街舞产业的精神价值,以街舞的精神价值为核心,将美好的精神与品质贯穿于街舞产业全业态的发展进程中。

深度挖掘中国街舞产业多元价值,是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街舞艺术精神气象的重要组成,亦是实现中国街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3.系统建构:布局中国街舞产业生态矩阵

在文化强国建设以及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驱动下,中国街舞产业必须加紧进行自身产业生态的布局与优化,深化完善街舞产业矩阵,打破街舞产业壁垒,让街舞产业走出小众圈层,推动街舞产业跨界融合。街舞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街舞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街舞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高质量人才队伍保障。

(1)街舞产业生态矩阵打造

目前街舞产业基础已初步形成,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布局中国街舞产业生态矩阵。形成以教育、竞赛、综艺、展演为主体,文创、潮玩、服饰、旅游、游戏、科技、经纪、金融多种形式发展,并外延向餐饮、休闲、城市综合体等复合业态及空间发展的完善产业生态矩阵。

(2)街舞产业业态跨界融合

推动街舞产业跨界融合,与文旅、综艺、直播、研学、文创等进行深度融合,探索街舞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消费。“文化+”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街舞文化的创新内核驱动其不断丰富链接新的业态,不断融合迸发新的产业活力。只有不断打破街舞文化壁垒,让街舞文化走出小众圈层,面向多元发展可能,才能形成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3)街舞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街舞的从业人员包括职业舞者以及街舞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街舞进入中国之初,街舞从业人员无法将街舞作为主业,而随着街舞产业在国内的不断发展,职业舞者和从业人员的薪资及保障等较以往有显著提升,从业人员队伍不断专业化,街舞向着职业化不断迈进。随着综艺节目“《这街》”的大热,职业舞者的商演收入大幅提升,同时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也为舞者提供了全新的宣传渠道,也让舞者在分享的同时提升知名度、拓宽收入渠道。获得大量流量的职业舞者也在向着艺人转型,如苏恋雅、黄潇以及草鱼,头部厂牌SDT舞团也开始打造艺人经纪,培养少女偶像组合送到《创造101》中进行选拔。街舞新晋成为奥运体育项目后,街舞人才培养日益受到高校重视。北京体育大学已开设街舞专业,街舞正式进入高校专业序列,将为街舞产业不断输送高层次、专业化人才。

从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加强对街舞产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街舞产业培养专业化、全面化、国际化的人才,包括街舞传播、街舞推广、街舞经纪、街舞技术、街舞衍生、街舞管理、街舞金融、街舞版权、街舞教育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亟待教育养成。

 

4.话语体系:实现中国街舞产业国际传播

街舞在我国虽然属于舶来品,但是随着近些年街舞中国化的发展,以中国文化为魂、以中国元素为形的中国街舞文化正在养成,虽然在类别和表演形式上受到西方模式的影响较大,但是融合中国文化的优秀街舞作品正在不断涌现。一方面,必须立足本土,在高质量推动街舞中国化的同时,主动研究、协同发力、创新驱动,努力打造并形成中国街舞特色与文化范式;另一方面,中国街舞产业必须重视中国街舞产业的国际传播,首先,作为街舞国际传播最重要的形式,国际赛事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大对舞者参与国际赛事的支持,为中国职业舞者做好支撑与保障,同时需要打造中国特色的国际街舞品牌赛事,营造中国街舞国际话语空间;其次,秉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文化出海策略,中国街舞产业国际传播中要始终保持初心,在街舞表演和街舞节目创作中,不断挖掘中国故事、传统风采、传承技艺等文化内涵,用中国故事赋能街舞创新,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在世界街舞聚光灯下,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大美中国。

(本报告引用数据均截至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