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月刊报道】进击的街舞

发布日期:2018年4月27日
王晓彤 文化月刊杂志 4月27日

 

2017年,爱奇艺出品的Hip-hop音乐真人秀《中国有嘻哈》给那个夏天增添了一把火。在那之前,没人想过地下音乐能在大众之间得到如此强烈的反响,在儒道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社会,主流文化中从没有出现过“地下”“街头”这样的属性。后来,Hip-hop音乐文化因为所谓的“real”(真实)情怀被过分解读和演唱,火热过后得到的是较之以往更谨慎的对待,属于中国说唱的夏天终究还是过去了。但既然存在过,痕迹就不可能被抹得一干二净,Hip-hop音乐在大众舞台的短暂呈现将街头文化推出了地下。更何况对于网络综艺市场而言,狂欢的理由不但不会缺失,也不会有丝毫的重复,掀起2018年综艺热潮的便是街舞,即便现在只是4月,这一年也已经被称作“街舞综艺元年”。
《热血街舞团》召集人表演现场

   狂欢中的街舞真相

街舞综艺元年,顾名思义,属于街舞类综艺的盛况是前所未有的,“力捧”之势存在于几大网络平台甚至不同的媒体渠道间,几乎形成了“混战”场面。去年,北京卫视推出全国首档街舞竞技秀《舞力觉醒》,算是打响了街舞文化在大众荧幕的“第一枪”。进入今年,优酷、爱奇艺先后上线《这!就是街舞》和《热血街舞团》,再加上腾讯已经宣布制作的《舞者24》,截至4月7日,已经面世和即将面世的垂直街舞类综艺已经达到4部,同时,据优酷和爱奇艺的平台实时数据显示:2月24日首播的《这!就是街舞》总播放量超过6.7亿次,而首播于3月17日的《热血街舞团》总播放量也已高达2.1亿次。在Hip-hop音乐被国家有关部门严控的今天,同为街头文化的街舞被给予如此热度和关注,而且是以同样的网络综艺形式进入大众视野,这是一件好事吗?这个答案,其实就在街舞真相的背后。

《舞力觉醒》剧照

带着这些疑惑,记者见到了中国舞蹈家协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夏锐,并询问道:是否赞同作为街头文化的一种,街舞曾被贴上的“叛逆”标签?夏锐立即予以否定:“2001年,北京大学在校团委文体部的支持下成立‘风雷社’,那是当时中国高校的第一个街舞社团。北大校园的表率作用还不足以击溃对街舞的偏见吗?”相对于街头文化,他更愿意称街舞为活跃于年轻人之中的流行文化。虽然夏锐对街舞的叛逆形象不以为然,但他表示,生发于非洲和美国嘻哈文化以及摇滚文化的街舞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传入中国后,的确是一代又一代的专业人士提升了这个行业在国内的水准,使街舞文化受众领域不再局限。

夏锐就是这专业人士中的一员。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书期间,他创立了街舞社团并策划举办“天炫D舞”街舞晚会。“天炫D舞”不只算得上是街舞在北京高校之间发展和传播的萌芽,也让大学生们对与此相关的街头文化都有了接触,比如一些国内知名的Hip-hop音乐团队也在晚会上有过表演。“这种大型活动在学校的影响力很大,一波一波的学生走入社会后,自然会对街舞和说唱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夏锐这种培养街舞市场的想法很超前,因为在21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街舞文化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知。直到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他提到了街舞:“很多艺术形式是国外兴起的,比如说唱、街舞,但只要人民群众喜欢就要用,并赋予其健康向上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但明确了街舞是艺术产业之一的新兴门类,也让它有了正面发展的方向。那时,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以下简称街舞委员会)也刚刚成立仅一年时间,发起人还是夏锐。从读书到工作一直都未脱离街舞的他很清楚从业人员的情况,在中国,这个群体已经很庞大,有200万至300万舞者,但几乎所有舞者都是“半路出家”。他们是有激情和崇拜自由的年轻人,同时也是对行业规范不甚清楚的“闯入者”,所以街舞委员会成立的目的既简单又明确——引领街舞行业正规发展。此后,编创中国第一套《街舞艺术教育《中国街舞艺术教育考级系列教程》》教材、编创舞蹈登上国家级舞台、与各级政府及媒体联合组织多种类型的街舞大赛、在全国多个城市陆续成立省级联盟、慰问、扶贫⋯⋯这些是街舞委员会近5年来工作的缩影,夏锐表示,街舞委员会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有两个,首先是在街舞的西方流行色彩中找到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树立文化自信;其次是增强街舞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存在感,让街舞从业者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同。

中国舞蹈家协会《爵士舞等级考试》教材录制

 

街舞的阳光在“地上”

 

电视编导专业出身又着迷于街舞的夏锐,10余年来很自然地将两者关联在一起,这也间接使得街舞委员会积累起越来越丰富的媒体合作及节目策划经验,《这!就是街舞》也成为经验之一,街舞委员会担任了这档节目的支持单位,观众在节目中见到的舞者也大多是从这里输出的。

《中国有嘻哈》所经历的“冰火两重天”让综艺节目的制作团队,尤其是与街头文化有关的节目制作团队都很清楚,在行业指导下的正面宣传是让小众内容在未来形成燎原之势的最佳可能。据了解,不仅《这!就是街舞》,《热血街舞团》的制作方同样与街舞委员会洽谈过合作的事宜,但是因为一些规则多次沟通都难以达成统一,最终只得作罢。这大概说明,来自于两大不同平台的街舞类综艺存在着不同,既为竞争也是共生。《这!就是街舞》由优酷与舞蹈类真人秀经验丰富的灿星传媒联合打造,《热血街舞团》由爱奇艺的《中国有嘻哈》原班人马制作,同时看过两档节目的观众也很快会发现,赛制的不同让节目大致可概括为前者是“单人—团队—单人”的呈现方式,后者正相反,是“团队—单人—团队”。

《这!就是街舞》百强海选现场

差异几乎存在于两档节目的每个细节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的策划和播出都是为了让街舞文化“走出地下”。《这!就是街舞》的总导演陆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述了这档节目在录制还未开始前对舞者的“排查行动”:要求所有参赛者提供个人社交账号,进棚前又对每个人进行了健康检查,并要求选手签署承诺书,陆伟很肯定地表示:“(选手)生活中任何地方,曾经或现在,有触犯法律的行为,立刻停赛。”如此反复地排查和确认是因为他坚信,街舞舞台是干干净净的,“我不想别人认为,‘地下’等于叛逆,叛逆又似乎代表干坏事,代表你很酷,我内心抵制这种文化。”他继续说:“或者,‘地下’在国内会被理解为过得很惨、很憋屈,但街舞舞团不存在这个情况,他们很阳光。”关于这一点,夏锐在采访中也有过说明,无论是参加《这!就是街舞》还是《热血街舞团》的舞者,他们之中都有国内外街舞大赛的冠军或舞团主理人,除了比赛,他们还会开班授课等,生活状况良好。很多人并不需要通过任何一档节目来维系生活,他们更想要的是可以得到认可和尊重,小到节目制作团队的正视,大到社会大众的理解。采访夏锐的那天,碰巧遇见北京地区知名街舞团DragonStyle的成员王奇,他仅拥有舞者身份,对中国街舞从业者的情况有着更切实的了解:“大家都来自一个圈子,台上是对手,台下其实都是朋友,平时说的‘battle’也只是竞技的需要。所以在屏幕上故意被放大或激化的矛盾我们一方面没办法配合,另一方面也会认为没有受到尊重。而对于真正懂街舞、懂舞者的节目,我看到有朋友即便被淘汰了也仍会自发地继续在社交平台上宣传。”

陆伟确实秉承着他对街舞的“阳光理解”制作节目,当有评论质疑《这!就是街舞》的情节缺乏火药味时,陆伟回复道:“无论是出于前期对街舞圈的了解,还是在录制现场看到的舞者表现,他们让我坚信街舞文化的和平与爱是有根基的,参加‘battle’的舞者本质上都是非常尊重对手的。”持续关注节目的观众逐渐接受并认可了陆伟的想法,对于节目中添加的街舞基本知识注释和讲解也很是受用。参考知乎上对于垂直街舞类综艺的高票评价可见,大众对于街舞这个艺术形式本身是感兴趣的,对小众街头文化的正面宣传更是予以理性的支持,街舞在中国的未来可期。

全国街舞联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现场

   街头文化产业观

在英国伯明翰学派的理论中,有独特价值观的亚文化其特点是能为群体和群体中的个人带来身份认同感和专属调性。亚文化群体受到小众观念的影响,通过某种文化符号进行自我表达,建立群体认同,他们和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不同。中国传媒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区域文化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文化娱乐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谢伦灿表示,街头文化实质上就是亚文化中的一种,只不过更加小众。正如伯明翰学派所论,当亚文化大范围地被商业或意识形态运作,它便会被主流文化“收编”。这是亚文化逃脱不了的宿命,自然也是街头文化的命运。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印证。

更需要强调的是,街头文化的内容和价值远不止于此。从Hip-hop音乐到街舞,两种来自街头文化的艺术形式相继通过网络综艺的形式,占据了小众文化话题热度的半壁江山,这不禁让人开始猜想,荧幕上会不会很快出现下一个街头文化呢?对此,谢伦灿认为,这是一个垂直细分的时代,加之年轻人的消费升级,街头文化被产业化是一个必然趋势。

由中国舞蹈家协会指导和支持的第四届WDG中国(郑州)国际街舞大赛现场

如上所说,在当今社会,找到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契合点,是街头文化“走到地上”来的必由之路。夏锐和街舞委员会通过创新,将街舞的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找到了行业的出路,而站在文化产业的谢伦灿同样乐观,他说:“当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火车驶进站台的影像时,观众四散而逃。百年后,电影却从科技前沿到主流娱乐,从主流娱乐到第七艺术,最终成为主流文化。实际上,所谓主流文化,其实就是符合大众主流审美的文化,只要有合适的契机和足够的动力,一代人的亚文化也许就是下一代的主流文化。而年轻人的街头文化,可以满足欲求、提升审美、启迪思想,这也是当下主流文化目标所在。此外,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整个社会环境兼容并包、创新突破,这也是街头文化和主流文化共同的时代精神。总而言之,这两种相辅相成的文化形式都能展现足够的社会影响力,都存在被社会认同的精神内核。”

同时,街头文化更像是一个艺术价值生产者,眼下它一头撞进艺术品市场,浸淫于互联网的浪潮中,内在价值的剖析和商业化运作都需要慎之又慎。谢伦灿分析道,街头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文化,开发这种文化的同时要平衡商业性和艺术性,过度探寻、追捧、炒作,最终在热度消散后留下的,将只有艺术精神被破坏的疮痍。街头文化不该沦为现代社会的牺牲品。街舞文化到现在为止已经创造出了街头文化未曾体现过的、巨大的经济价值,首先,被更多人接受并喜欢的目的无疑达到了,但对未来的街头文化产业观来说,在被涂上过多的商业色彩后,势必要面临这原本属于年轻人宣泄、表达的文化,性质会否发生改变的隐忧。至此,推广方式是值得好好斟酌的规避手段。就当下而言,垂直类娱乐节目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最为迅速、覆盖面最广的街头文化推广方式,但它毕竟起源于街区,把握线下区域或许是最好的归宿。这令人回想起陆伟的愿望:让街舞走出地下,回归街头。

由中国舞蹈家协会指导和支持的“舞典华章——2016中国舞蹈年度巡礼剧照

此外,谢伦灿还指出,通过文化艺术区孵化街头文化,尤其是涂鸦文化这种极具表现力的形式;通过街头文化展览、创意集市等活动形式,让大众和潜在文化爱好者真正触摸街头文化,感受街头文化魅力;尽可能利用品牌的影响力,将街头文化的时尚特点与潮流品牌进行融合。

如果说Hip-hop音乐文化还没有想好怎样走入主流文化的社会,那么街舞文化可以说是在稳步地进击。虽然《这!就是街舞》刚刚完结,《热血街舞团》仍在升温,而《舞者24》还未显露雏形,街舞文化在中国的繁荣还处于爆发前夕,大众与街舞的专业知识间仍有不浅的鸿沟。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垂直街舞文化的网络综艺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中国人领略到街舞的小众魅力,街舞文化有极大的可能将成为2018年国内文化领域的“风口”。对于街舞文化,如果我们还未能有十足的了解,至少可以学会先给予尊重。尊重街舞,尊重街头文化价值,也尊重每一个街头文化群体。不管是在产业化街头文化的过程中,还是在商业化其价值链的过程中,处在主流文化价值观中的我们需要尽力去理解这种小众文化的精神世界,以积极的态度开发街头文化的正面价值。

本文刊于《文化月刊》4月刊,转载务请注明来源